“使城市如海綿般,在暴雨中吸水、在干旱中又將吸收到的水分吐出,從而有效預防城市內澇.”近日,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變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明確“只能向前看不能向后看”
海綿城市這一全新建設理念令人心跳。然而海綿城市建成后會對普通老百姓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呢?
是否能有效減輕霧霾的危害?
問:海綿城市這一形象提法應該怎么認識?
答:海綿城市是城市為了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而擁有的一種很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干旱缺水時蓄存下來的水“釋放”并用。
問:海綿城市能否走出城市“看海”的尷尬境地?
答:多年來,城市建設中存在著“重地輕地”、“強調工程手段,忽視自然方法”的偏向。遇強降雨時,常用的方法是用管道“快速排出”。而海綿城市則打破了“以排為主”雨水管理的傳統觀念,以建筑物,道路和綠地為載體,采用“滲者,滯者,蓄者,凈者,用者,排者也”和其他生態化技術建設低影響城市發展雨水系。
問:海綿城市能夠為百姓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答:海綿城市建設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一是涵養地下水以補地下水之不足;二是使水質得到凈化;三是微氣候也能得到改善。詳細>>問題:海綿城市能否減輕霧霾?
答:霧霾罪魁禍首為煤炭消耗與汽車尾氣排放問題,而幫兇則為靜穩天氣。城市變硬了就不通了,海綿城市就可以“接地氣”了。霧霾與水土有關,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普遍性的表現為排放,而特殊性的表現為水土污染尤其是氨氮的污染,氨氮揮發后使細菌微生物得以滋生。所以減排與提標相分離,“地上”與“地下”相結合。“海綿城市”的“功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材料與植物層層遞減徑流水量,降低徑流污染。
問:海綿城市應該怎樣構建?
答:建設海綿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非簡單開挖幾條水溝,打造幾道風景。一,頂層設計因城市和地區不同;二是思想上社會各界形成了對建設重要性,復雜性,艱巨性與挑戰性的共識;那么,就必須在技術上、方法上進行革新,而不是單純的套用或者照搬某種固定的模式。要從法律體系,財稅政策,管理機制,技術和產業體系,人才培養,公眾參與等方面全面考慮執行。
問:在施工過程中,應避免什么樣的失誤?
答:部分地方出現了對海綿城市沒有嚴格科學認識,基礎性研究欠缺,建設一陣風。海綿城市要建在科學的基礎上,首先要進行基礎性的研究與觀察。在構建海綿城市的進程中,應尊重科學合理的設計規劃與合理布局施工。
問: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技術難題是什么?
答:目前,海綿城市建設存在七個方面的關鍵問題,其中包括城市海綿規劃技術問題;“滲者,滯者,蓄者,凈者,用者,排者也”措施布置與調度運用技術;城市排水系統規劃技術等;城市排水規劃規范齊全;設計方法的改進;一種城市洪澇預警調度系統;海面城市構建目標可達性分析。
問:海綿城市建設會拉動6萬億元的投資?
答:海綿城市建設將帶動城市建設的又一輪高潮,并將帶動新材料滲透、管材等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研究開發,同時拉動城市園林產業發展,加快城市排水系統升級。海綿城市能夠帶動的投資金額被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車伍教授認為將成為“一個天文數字”。
問:怎樣看待它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呢?
答:建設海綿城市,其經濟效益不容低估。海綿城市建設強調天然水系保護與利用,顯著減少修建排水管道、鋼筋混凝土水池等工程量。調蓄設施通常結合城市現有綠地,園林和景觀水體,“凈增成本”相對較小,同時也可以顯著降低水環境污染治理成本,減少因城市內澇帶來的巨大損失。
問:海綿城市建設應用于什么樣的城市以及對老舊城區比重較大的特大型城市來說構建海綿城市具有現實意義嗎?
答:與新城區相比,老舊城區的確面臨著空間條件的限制和改造的困難。但是與修建大型地下調蓄池和大規模改建雨水管線的方案相比較,增加幾個“海綿體”倒是更可行。
熱線:0574-87707925
傳真:0574-87852978
馮先生:13957424018
陳小姐 18968302587
郵箱:splnb888@163.com